大多數化學品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點,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因意外或人為破壞等原因發(fā)生泄漏、火災爆炸,極易造成人員傷害和環(huán)境污染的事故。制訂完備的應急預案,了解化學品基本知識,掌握化學品事故現場應急處置程序,可有效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一、隔離、疏散
1.建立警戒區(qū)域
事故發(fā)生后,應根據化學品泄漏擴散的情況或火焰熱輻射所涉及到的范圍建立警戒區(qū),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建立警戒區(qū)域時應注意以下幾項:
?。?)警戒區(qū)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警戒;
(2)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的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qū);
(3)泄漏溢出的化學品為易燃品時,區(qū)域內應嚴禁火種。
2.緊急疏散
迅速將警戒區(qū)及污染區(qū)內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緊急疏散時應注意:
?。?)如事故物質有毒時,需要佩戴個體防護用品或采用簡易有效的防護措施,并有相應的監(jiān)護措施;
?。?)應向側上風方向轉移,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qū),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
?。?)不要在低洼處滯留;
(4)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區(qū)與著火區(qū)。
注意:為使疏散工作順利進行,每個車間應至少有兩個暢通無阻的緊急出口,并有明顯標志。
二、防護
根據事故物質的毒性及劃定的危險區(qū)域,確定相應的防護等級,并根據防護等級按標準配備相應的防護器具。
三、詢情和偵檢
1.詢問遇險人員情況,容器儲量、泄漏量、泄漏時間、部位、形式、擴散范圍,周邊單位、居民、地形、電源、火源等情況,消防設施、工藝措施、到場人員處置意見。
2.使用檢測儀器測定泄漏物質、濃度、擴散范圍。
3.確認設施、建(構)筑物險情及可能引發(fā)爆炸燃燒的各種危險源,確認消防設施運行情況。
四、現場急救
在事故現場,化學品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為:中毒、窒息、凍傷、化學灼傷、燒傷等。進行急救時,不論患者還是救援人員都需要進行適當的防護。
1.現場急救注意事項
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
做好自身及傷病員的個體防護;
防止發(fā)生繼發(fā)性損害;
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相互照應;
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備防爆功能。
2.現場處理
迅速將患者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
呼吸困難時給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心臟驟停時立即進行心臟按摩;
皮膚污染時,脫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動清水沖洗,沖洗要及時、徹底、反復多次;頭面部灼傷時,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當人員發(fā)生凍傷時,應迅速復溫,復溫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溫熱水浸泡,使其溫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對凍傷的部位進行輕柔按摩時,應注意不要將傷處的皮膚擦破,以防感染;
當人員發(fā)生燒傷時,應迅速將患者衣服脫去,用流動清水沖洗降溫,用清潔布覆蓋創(chuàng)傷面,避免傷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皰弄破,患者口渴時,可適量飲水或含鹽飲料。
3.使用特效藥物治療,對癥治療,嚴重者送醫(yī)院觀察治療
注意:急救之前,救援人員應確信受傷者所在環(huán)境是安全的。另外,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及沖洗污染的皮膚或眼睛時,要避免進一步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