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運動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都遵循一定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自然而然地為人類和社會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人的行為。比如駕駛習慣就是駕駛員在長時間的駕駛活動中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駕駛行為或駕駛傾向。駕駛行為的累積就養(yǎng)成了駕駛習慣,而駕駛習慣往往決定了駕駛員的命運。俗語說得好: “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對此,并非每一個機動車駕駛員都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當前,我國道路交通運輸的安全形勢還比較嚴峻。據有關部門對事故成因的統(tǒng)計分析,近些年來,屬于機動車駕駛員駕駛過失的原因,約占三分之二。它突出反映了一些事故駕駛員的素質較低,這集中表現在以下一些不良的行車習慣上。
一、不良駕駛習慣的主要表現
?。ㄒ唬┎恢匾曫B(yǎng)成出車前“三準備”的習慣(指身體、技術、思想)。諸如體力、精力不充沛,注意力難以集中;對車輛的安全技術狀況與該次行車應注意的事項,不善進入“駕駛角色”,對人生“大舞臺”各種“角色”轉換的坎坷缺乏清醒的意識。這些情況與駕駛員過于自信有關。日本警視廳1984年對715名事故駕駛員的心理調查顯示,自認為“技術好”的占77.1%。
?。ǘ?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譬如:越線超車、鉆來鉆去;占線、逆向行駛、不循規(guī)讓行;嚴重超速、超載濫載等等,即以自我的需要為前提。這種狀況反映出有些駕駛員缺乏責任心與法制觀念,與其人格氣質和個性、心理特征有關。國外的一些研究認為具有興奮型、活潑型個性特征的人是不適合當職業(yè)駕駛員的。由于其攻擊性、易變性、自我中心性較強,因而危險性也較高。據我國工程學院一位院士的研究,與駕駛員有關的事故占80%,其中屬于“天生事故駕駛員”的占20%。
?。ㄈ┐中拇笠獾牧晳T。即滿足于“大概”,沒有養(yǎng)成“確實看清”的習慣,從而導致看錯或未能看清路面寬窄、道路標志、信號轉換、車輛和行人的真正動態(tài),這也是造成觀察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日本學者平尾的研究,在道路交通的碰撞事故中,屬觀察錯誤的原因占81%。
?。ㄋ模?凡事“憑估計”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確實掌握各種運動要素的習慣,常以主觀愿望或僥幸心理去代替辛勤的工作,如車速控制、跟車、會車、超車、轉彎等,憑自己的感覺或片面的經驗,缺乏數據概念和相應安全操作措施的落實,這反映其科學駕駛的規(guī)范意識薄弱,甚至存在一些“定性與定量”的概念錯誤。這也是引發(fā)“車輛失控”等惡果的一個必然原因。
(五)行車圖快、遇事急躁的習慣。譬如:為圖省事、跑過線、走捷徑;不愿多想已方與彼方不同的處境與困難,缺乏“主動避讓”的精神;只憑自己的“直覺”,以見到為真,因而經不起意外事件的“刺激”,易沖動急躁。據日本警視廳對上述人物進行心理調查表明,有急躁情緒的占80%。
?。?容易分心的習慣。如愛聊天,愛回味那些讓自己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懷的生活事件,容易為一些與駕駛信息無關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心神分散,注意力難于集中等。
以上所列的六種不良行車習慣,還難于概括各種對安全駕駛具有嚴重影響的不良職業(yè)習慣。從現有的經驗教訓看,加大對人體習慣基本特性的宣傳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人體習慣的基本特性
人的生命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對生理、心理及其相應活動條件下各種習慣的不斷積累過程。這些習慣的形成,大都具有“自動化”性質。不過,人體有的習慣卻不是自動形成的,如良好的思維習慣,特別是良好的職業(yè)特殊習慣,它是個體整體素質到達某一個層次的升華。從整體上說人體的習慣,都有個體適應環(huán)境與經驗累積的種種印記,成為人體的一種“無聲”的行為模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人的行為。依筆者之見,人體習慣有以下三條基本特性:
?。ㄒ唬┕虉?zhí)性
人的習性(習慣)具有先天與后天的一些自然屬性,也是個體素質與性格特征的縮影,一旦形成,改變是比較難的。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是因為它已在大腦皮層神經中樞形成了某種“動力定型”的緣故。人們常說:“勤快的人閑不住,懶惰的人勤不起來”,“某某人通情達理,寬宏大度”,“某某人偏執(zhí)、固執(zhí)”。它從正反的兩個方面,反映了這兩類神經類型不同的動力特性,要改變涉及其神經能量交換、轉換的程序系列,特別是涉及人的意志品質的“本性”是非常困難的。除非“脫胎換骨”,否則是難以改變的。
?。ǘ┡女愋?/p>
人類社會與它的自然界,存在著“陰陽相隨”、“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等現象,人的習慣也存在一些類似的現象。人們愛說“灑逢知已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一些“狗肉”朋友之所以能湊到一塊,系屬“臭味相投”的緣故。其實,個體的差異性也是一種矛盾,即使是“同行”,也有互相相斥、互相妒忌的一面,如古人說的“文人相傾”、“妒忌心”之類,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或稱“陰陽文化”。上述的一些側面,反映了人體習慣的固執(zhí)性和傾向性。良好的習慣受益終生,不良的習慣特別是不良的“愛好”與“偏執(zhí)”,禍害無窮!
?。ㄈ┓瓷湫?/p>
按心理學的觀點,“反射性是指有機體對來之內部和外部刺激的規(guī)律性回答” 。但這種“回答”是不區(qū)分相應刺激再次出現時的具體條件的,在一定的條件下是“規(guī)律性回答”,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就可能不是“規(guī)律性回答”。它取決于人體記憶系統(tǒng)反射機制的完善程度。
人體的習慣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思維方式習慣,諸如動機、情緒、虛榮心、價值觀、僥幸心理等,它制約著人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二是行為模式習慣,諸如習慣動作、經驗系列、自衛(wèi)本能等,它對人體反應動作系列反射弧的通道,也具有導向作用。人的習慣從根本上說是人在長期適應環(huán)境和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種種“無意識”的行為模式,對相應“刺激”的“回答”,就是這種“無意識”(包括自覺建立的一些“有意識”)行為模式的再現,具有反射的種種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習慣是一股無形的力量——積極促進或消極倒退的“習慣勢力”。
三、良好駕駛習慣的特征
動態(tài)系統(tǒng)的駕駛操作,其基本特征就是反射,這也是職業(yè)培訓一個比困難之處。它一方面要在人體記憶系統(tǒng)的反射機制中建立和造就一系列與駕駛操作規(guī)范相適應的協調機制,使人養(yǎng)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另一方面也以免使人受到一些與安全駕駛不相適應的舊習慣體系的影響與干擾。從現有經驗看,有以下六種良好的駕駛習慣,其基本特征是:
?。ㄒ唬┲艺\于本駕駛崗位安全職責的特征
即以確保車輛行駛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已任,面對人、車、路各種矛盾與沖突,能夠泰然處之,做到不爭不搶,“預控”在先,主動避讓,甚至“忍辱負重”,顧全安全行車大局。這種駕駛本能,也是確保開“幸福之車”的一種“車魂”。
(二)保持人體良好機能水平的特征
交通運輸的實踐已反復證明,人在比較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易出錯的,但如果人的機能水平低下,諸如疲勞瞌睡、情緒失控,人體正常的機能變形變態(tài),則有可能要交“大學費”,甚至付出血的代價。
對此,駕駛人員出車前必須重視和保持自身良好的機能水平,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善于進入駕駛“角色”,保持平穩(wěn)的駕駛心態(tài),有針對性地“自我提醒”,控制自己的情緒與“無名火”,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駕駛臺”。